We Finance
过去一两年内,不少知名PE机构的年轻合伙人、投资总监级别的员工离开原来的基金,他们正在与各路潜在LP接洽。与美元基金相关人士单飞后有自己的募资逻辑与圈子不同,本土GP首次募资艰难且无迹可寻,越来越多的地方引导基金也开始接触Fisrt Fund(首期基金)的团队,甚至投资于他们。本期我们从LP的角度,探讨他们对GP募资的忠告,献给那些正走在人民币私募股权基金募集道路上的人们。
Part1:特色小基金当道
未来会出现更多小基金。因为,小基金的管理费少,会对carry(利益分成)更为在意;其次,小基金有更灵活的状态,更专注投一些领域。
应迪生(上海浦东科技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四部总经理):要给自己打上标签。市场上有多种投资风格的团队,作为合伙人出来募集基金,团队的标签是什么?现在一个全新的团队,一定要有自己的特点。
标签可以分为几种:可以是团队对某一行业的专业性及其积累;也可以是基金特别设计的业务模式,比如相较于多年前,现在流行一二级市场联动的基金就是新的业务模式;当然也可以是其他具有辨识性的标签。
新基金在设计业务模式标签时,要力求把自身的优势和长处包含在商业逻辑里;还要讲清楚,这事为何你做得了,别人做不了。这样一个逻辑才能吸引LP的注意。这和去投资企业一样,你愿意投资的企业一定有它的特点。
肖云(某母基金机构人士):我们愿意投资新团队,但你得告诉我,你有什么特色值得我投资。不然我为什么不投资制度、团队完善,业绩也不错的“白马”基金?新团队的风险总是大的。你得首先告诉我,你有什么值得期待的地方,是对产业有特别深的理解,还是有资源优势,或是有产业背景?首先要吸引到我的眼球,那么我再来看团队。
未来会出现更多小基金。因为,小基金的管理费少,会对carry(利益分成)更为在意;其次,小基金有更灵活的状态,更专注投一些领域。我认为,合理的基金规模很重要,20亿、50亿的基金翻一倍很辛苦,1亿、2亿的基金翻一倍很正常。
许正(某地方引导基金人士):以往我们比较保守,不太投首次募资的基金。最近有个趋势,出来募资的人特别多,我们都在接触,很可能投一些符合条件的团队。
现在一些基金规模变小了,我觉得是个非常好的现象,基金规模应该适中。一只基金的规模特别大,投资人员就多,老大就要去做管理,那么他离市场就会远,看项目就少了,和被投资企业的企业家接触也少了。20亿以上的基金,每年管理费都很多,靠管理费的模式我们不喜欢。我觉得,基金规模中小一些,投的行业比较专,GP更有压力和动力把业绩做好。
李剑(苏州综艺恒利母基金合伙人):我会跟很多GP说,降低期望,不要把自己想得那么高帅富,不募个三亿五亿不罢休。你刚出来时,团队没有磨合好,业绩也没出来;不如先募个1.5亿的基金,三年投3亿,和一年半投1.5亿是一样的,投资时钱不够可以找人一起投,好项目其他人不会不投;还有一个技巧性的策略是拉长募资期,你拿到了最核心的钱,比如你的基石投资人、GP团队自己的钱、你自己的朋友的钱,项目先投起来;如果项目投得不错,后面总有人想赚钱,也想一起投。
Part2:合伙人结构:一股独大还是双子星?
出人意料的是,多位LP在谈到团队构成时,首先强调的并非合伙文化,而是偏好于投资基金中有个“老大”能说了算。
李剑:很多新基金看起来千好万好,但新团队的磨合始终有很大的风险。很多出来募资的团队,实际上是投资业务人员出来自己做基金,他们在未来基金是什么投资风格、自己在投资领域有什么资源和储备项目都想得很清楚,但是一个基金中,谁做基金老大,利益分配方案,发展战略包括募资战略,团队建设和风控策略,这些是不是都想好了呢?
一只基金,最稳定的结构,还是得有个人对上述问题说了算。很多从大的机构出来的人,做投资是好手,但是做基金的老大,做管理合伙人,创立一个基金,还是有一定挑战。第一个挑战就是募资。在我看来,一个管理合伙人,有持续的募资能力,比投资能力甚至更重要。有些人可能不承认这一点,但能把钱募到,能把品牌建立起来,比起投资是更为稀缺的能力。
肖云:在美国,合伙文化深入人心;但在华人文化里,我们很认可一只基金有核心领导者的角色。他的视野和眼光决定了基金的高度,他的性格、胸襟、专业能力对未来团队会有决定性影响。这一点,基金和一个公司是一样的。从过去的经验来看,双子星的结构,确实没有独立leader(领袖)来得好。
曹晓晨(上海嘉定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我会更关注合伙人之间的合伙文化,不是谁说了算,可能是互补,有人在台前有人在幕后。刚出来募资的团队,初级来看基金规模不够大,关注的领域不够多,一个老板拍板最有效;但以后基金规模大了,投资领域多了,一个人就忙不过来。没有合伙人对所有行业都了解,对所有商业逻辑都敏感,我们投资的基金一般关键人会锁定2到3个。
Part3:钱与权的分配
是否有一位“管理合伙人”独大,只是一家PE最基本的结构建设,GP和LP之间的权责分配,GP公司内部之间的分配,也都是LP们关注的重点。
肖云:基金的制度设计,说到底是钱和权的问题。“钱”就是carry的比例,“权”往往是说对一个项目的决策权。我观察到,一般来说,很多人在上一家基金里,对某一方面有特别的反感,在新基金里他就会看重这一块。比如说,在以前单位carry拿得少,那么他会看重钱一些;在以前单位特别多项目被毙掉,他可能要权。那么,他们在LP面前,或是团队成员之间,有的要权有的要钱,这作为临时的权衡方式是可以的;但任何一个团队要想走得长,需要基础的合理性。有人可能开始要钱,过几年他发现原来放弃的权也很重要,就容易有纠纷。
为母基金,我们不太会干涉GP投资什么项目,不过我需要有跟基金共同投资项目的权限(指母基金直接投资于基金的投资项目)。另外,我们关注其他LP是不是有别的要求,希望GP能告诉我们,在外面答应其他LP的所有条件。
洪伟力(歌斐资产管理合伙人):我们主要从四个维度对新的基金做评判。首先是“人”,了解这只基金的整个团队,包括每个合伙人的成长历程、所做过的项目背景,了解每个人的特点,甚至看看各自的弱点和强项是什么,他们之间是不是能配合好?
第二,围绕团队成员过往的投资项目,他们投的项目我们都会看看,重点项目和储备项目,我们会去研究和访谈。
第三,考量未来基金怎么做,这就看投资策略、投后管理、提供附加价值的能力,和其他基金相比,究竟有哪些特点、核心竞争力在哪里等。
第四,看基金内部利益的分配,投资项目的成与败在团队内部怎么承担,GP和LP之间的利益是怎么分配、风险是怎么控制的。这四点是我们对新基金判断的一个框架。
我们对人的判断,不会仅仅考虑会不会做投资,有什么好的业绩,肯定也要考察管理合伙人作为领军人物的特质有多少,自立门户的欲望和承担一个领军人物的压力的能力。一般我投一个基金,投企业一样,如果两三个主要合伙人的股权和话语权比较平衡,我会担心比较多,更希望会有个主要的人来承担最大的权责。
Part4:募资的逻辑和策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