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基金现在对新基金的投资都比较慎重,反而各地的政府引导基金有一定的招商压力,很多时候,他们可以成为一只基金的基石投资人。
李剑:近年来人民币基金首次募资,能募到2亿以上规模的,募资构成至少有三部分:一是以前投过的一些企业家朋友,其他有钱的朋友,给个30%-40%,甚至50%;有政府的支持,各地政府引导基金、国家发改委的基金、科技部的基金,这个能覆盖掉20%-40%;再加上开放的母基金,几项加起来大概占到70%-80%。剩下20%-30%就没有明确的目标了,基本就是有枣没枣打一杆子,有通过渠道,有找各种朋友;以前很多机构可以募到5亿-6亿,银行的渠道支援了不少。
应迪生:向市场化母基金和政府引导基金募资时,募资的逻辑不同。前者更关心的是收益和风险,后者则更关心安全和规范及政策目标的实现。因此,向前者募资时,体现团队过往业绩、投资专业性、管理专业性、如何实现投资收益是募集的重点;而对于后者,盈利往往不是其关心的重点,团队则应着重体现基金运作的规范性、团队的募资能力、相关项目的储备等。
这背后的逻辑就是,团队在向某一投资人进行募资时,要充分解读潜在不同投资人的个性化需求,并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所以,建议针对不同的投资人,其募集说明书应有所不同。此外,团队在募资时也要充分注意日常工作系列的专业性。因此,一个新团队募集资金的过程中,在细节上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是有必要和划算的。
当然,在基金募集完成后的运作管理中,日常工作的专业性也是需要坚持和注重的。对于国内很多人民币基金,提前两三天突然提出需要缴款是比较常见的情况,对拟投资的项目情况也往往讳莫如深。但这家基金不仅会在拟发出缴款通知前一周左右将项目投资摘要提供给投资人,其中将项目的关键信息和数据完整的进行表述;在正式发出缴款通知时也严格按照合伙协议约定的缴款期限执行,对于资金需求急迫的项目也不会向投资人施加压力,而是由GP自身设法解决。将上述两类情况进行对比,LP更愿意投资哪家基金也就显而易见了。
Part5:只要还没打钱,就存在变数
不管是政府引导基金还是民营企业老板,在GP开始募资时,他们可能说得好好的“挺好的出来做吧”,但到后面变数很大。
李剑:很多人在潜在LP没有敲定和落实出资,就出来了。不管是政府引导基金还是民营企业老板,在GP开始募资时,他们可能说得好好的“挺好的出来做吧”,但到后面变数很大。政府引导基金内部的审批流程比较长,关键的决策者变动,或者因为其他变动,不能往下推。民营企业老板很多开始热血沸腾,真的要掏钱时会很犹豫,大幅度减少。
有的合伙人出来前看起来都很完美,民营企业家出1亿,基石投资人出5000万、8000万,但后来要么落空,要么减少到不到一半,这个很普遍。很多大机构出来的人,都因为这个原因踩空。我觉得,本质上还是对LP的决策流程理解不够深刻。LP的钱不打进来都不算数,即使签了合同,只要还没有打钱,就还存在变数。
许正:有的GP团队特别努力,老大也很乐观,已经把团队建起来,项目看起来,用自己的钱在支付工资,但募资没有跟上。他们会有很大的压力,希望FOF能快点投资。可实际上,FOF本身有自己的流程,有很多基金要看,没法快。这种情况下,对GP是不利的。
首先,他可能跟拟投资企业签好了投资协议,但钱迟迟不到位,如果这个企业是TMT等热门行业肯定被抢走了,如果是传统企业可能还会等GP,但这个伤害GP的信誉;另外,团队里的年轻人原本是跟着合伙人一起创业,如果合伙人募资一直不到位,年轻人拿着合伙人自己的钱发的工资,心态也会不好。所以,我建议,GP把核心LP的钱落实了,80%有谱了再出来,再开始建团队和大规模看项目。
给计兮投稿请发邮箱:editor@goingconcer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