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浪财经意见领袖(微信号kopleader)
顺应了大周期,你的投资决策正确率自然就会提高。要知道,大周期里是嵌套着很多小周期的,如果小周期你判断错误,只要大周期你看对了,坚定信心持有,最后总是能解套赚钱的。相反,如果大小周期都看错了,及时止损就比死磕到底更明智了。
轮回与无常
在开始投资之前,我希望你能了解一些基本的经济学知识。更具体的,我希望你能对经济周期和经济史有些概念。为什么需要这些知识?要知道,一切非实体的投资都是上海人所说的“搬砖头”,不管投资的标的是什么,简单的说都是在低位买入,在高位卖出,赚取差价。所以,如果你相信资产的价格是与经济景气程度密切相关的,那么理解当前的经济周期位置、判断经济周期的走向就非常重要了。
对于经济周期的研究方法,基本上都是先对历史进行回顾与总结,找到明显的周期特征,然后再寻求理论解释。于是不同的观察者就解读出了不同的周期,比如:朱格拉周期(10年左右)、基钦周期(3~4年,库存周期)、康德拉季耶夫周期(50~60年,产能与技术革新的周期)。有个券商分析师叫周金涛,他研究这一套东西比较深入,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说过一句话:“人生发财靠康波!”你注意到了么?这句话其实可以有很多解读方式的!
首先可以理解的是,顺应了大周期,你的投资决策正确率自然就会提高。要知道,大周期里是嵌套着很多小周期的,如果小周期你判断错误,只要大周期你看对了,坚定信心持有,最后总是能解套赚钱的。相反,如果大小周期都看错了,及时止损就比死磕到底更明智了。你看,同样的投资信条,无论坚持或是纠错,在不同的情景下获得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所以这世上没有完美的信条,只有最适合当下环境的信条。引生出来,对任何大神,甚至是爸爸的信条都不要盲目相信。
再一个层面,小周期的起起伏伏不可能都能精准把握,几个周期下来,胜胜负负也累积不出多少超额收益,反倒是大周期一旦选对了,持续持有的获益更高,这就是老话说的“牛市要捂”的道理。看看大宗商品的长期走势,牛熊持续时间都在10年以上,拉长来看,小周期真的是无所谓的事情了。所以面对一两年的投资胜负不要太在意,这是一个长跑,保持良好的心态,持续对大周期进行审视,赢家是在最后才出现的。
最后一个层面,完整的康波周期是50多年,基本上人生只有一次,最多两次机会(能做空的话机会更多一些,但做空是更困难的学问,这个我们后面再说)。当你终于看清大周期的方向时,很多时候都已经错过了最佳机会,这就是人生的艰难之处。所以我一直相信,很多成功人士,只是冥冥中的幸运儿,凑巧站到了合适的地方。既然人生让人如此唏嘘,就不要把投资的结果看得那么重,得之你幸,失之你命,照顾好自己和家人才是你一生中最重要的投资!
投资的特点,是周期性的,如同一次次的轮回,而投资的魅力,则在于他的不确定性,这更像是人生的无常。理解这些,你就能体味,投资是一种对人生的反思,和对人性的修炼。最终你需要达到的境界,是克服掉贪、嗔、痴,实现内心的宁静。所以即使你将来不以投资为职业,理解他,也是能终生受益的。
扯远了点,我们还是回到具体的周期划分上来。从爸爸所处的时代来看,我个人的看法是:2013年已经度过了长波衰退阶段,经济下滑趋势已止,但危机似乎依然伺伏;引领型的新技术正在孕育,但能否已经到达爆发点,推生出新一波的繁荣还有待观察。总体而言,大周期仍处于低位震荡的格局内。
需求为王
其实任何新产业所提供的都是同一种东西:需求。在人类社会摆脱农业时代后,需求就成为了所有经济体最核心的驱动力。随着劳动效率提高,如果总需求保持不变,全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就会降低,失业就会产生。
所以在满足温饱后,所有经济体的最初工业萌芽都是纺织业,它吸纳多余的农业劳动力的同时创造对穿着的需求。然后是铁路、汽车、互联网。注意一下,所有具有引领新一轮长波周期的新兴产业都有一个特点:贡献巨大需求的同时,不对传统需求产生过大冲击。比如,纺织技术,他提供穿着需求,但对饮食需求没有冲击,这种新产业对全球经济的景气拉动就非常大。
从这个角度来看,现在风靡全球,销量大的吓人的iphone就不是新产业,因为他直接替代了其他品牌的手机,对全球的总需求贡献并不大。而tesla算不算新产业?我觉得可以算半个,因为汽车总需求量可能没有提高,但锂电池产业链比发动机和变速箱庞大。生物医药呢?肯定算,如果能延长人类平均寿命,就直接提高了所有的基本需求。
再说个八卦一点的,2013年正式完蛋的铁道部巨贪,刘志军,纯粹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此人可以算得上是中国的十河信二了(日本高铁之父)。在他的野蛮推广下,中国高铁产业有了一波狂飙突进的发展。而这个,绝对是提高社会总需求的技术(基本上提高总需求的技术,在满足衣、食、住这三大需求之后,就集中于物流、人流、信息流的传递上了),所以100年后,如果评选百年内贡献最大的中国人物,他入选的希望可能比那些把他抓起来的人还要高很多!
到底下一波长波上升的引领技术是什么,现在我也没法断言,但是,他很可能已经出现了。要找到他,除了时间来给出答案,只能是不断试错和验证。不过很明确的一点,从过去的投资历史来看,如果引领型新技术真的进入爆发点了(爆发点就是进入大规模推广的前夜,这是投资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简单的说,就是投资的时机。
正确的方向,错误的时机,也是无法获得回报的。比如,生物医药肯定是引领型新技术,但是不是在爆发点上?似乎现在没这个证据。相反的,电动车可能只能算半个,但是连传统的汽车巨头都开始大规模推产品了,因此他肯定是到爆发点了。这些都需要你去分辨和观察),并且被你正确地找到了,盯住他进行投资,就可以在未来十数年里获取你难以想象的投资收益!
通过新兴产业获取需求当然是最美好的,但是很遗憾,技术的革新却不是想要就来的。如果全球总需求停滞,有什么办法能抵御劳动效率提高带来的劳动力富余么?答案是有的!汇率就是各国抢夺需求的一个很重要的工具。货币贬值可以使本国的商品出口更容易,因此各国一有麻烦就想着要贬,然后其他国家就会一起来对他吐口水。比较典型的就是2012年末开始的日元大贬值,欧洲、美国、中国群起而吐之,最后也没把小日本淹死。
其实这事说起来是很好笑的,我们可以看得更早一点,从美国次贷危机(这里基本是这轮长波周期的顶点)之前看起,2007年10月,1美元大约兑116日元,0.7欧元,7.5人民币。而现在大家痛骂日本没节操的结果呢?1美元大约兑104日元,0.72欧元,6.2人民币。
所以相对来说,日元在一年内贬值30%之后,他对美元和欧元都还是升值的,美欧有什么资格去批评日本?人民币倒是相对日元升值了10%,但是要知道,2007年之后中国可是钉住美元一起贬值下来的,五年之后日元贬值了30%,才达到现在这个水平,所以我们是已经占够了便宜的!谁是危机中负责任的大国,一目了然。
顺便再多说一句,“负责任的大国”一词来自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当时亚洲各国竞相贬值,人民币挺住了没动,因此我们一直吹嘘自己是“负责任的大国”。但是真实的情况是,1993年底,我们把汇率从5.8直接调降到了8.7,贬值50%,直接把东南亚各国的经济打残废了,这才有了亚洲金融危机……(当然,危机是个比较复杂的事情,这只是一个方面的影响,更具体的危机分析我们后面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