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经理入行必读:最重要的是培养学习能力

日期:2017-11-09 来源:AngelPlus洪泰帮  黄瑀

来源:新芽网

由一名投资新人成长为一名资深的投资经理,这中间到底要迈过多少个坑?从最初被创业者“鄙视”,到今天能够条理清晰的写下这篇文章,洪泰帮的黄瑀用最真实的经历讲述:投资新人究竟应该学点什么。

黄瑀是一名新锐投资人,金融出身,年轻有为,拥有杜兰大学金融、能源双硕士学位。在加入洪泰前,曾在华尔街对冲基金担任分析师与交易员。现在,黄瑀主要关注在线教育、互联网金融、企业服务与O2O领域。

从2014年开始,整个金融行业都进入了急速扩张的繁荣期,作为金融圈最前端,创投圈的天使基金们也不例外。在圈子里转一圈,基本每个机构都在大量招人,都在扩张规模——创业者和创业项目那么多,不增加新人怎么能满足创业者渴望约见投资人的需求呢?那么问题来了,在以学徒制闻名的投资行业,“投资老司机”数量有限而“投资小白”的数量却迅速增长,这一矛盾逐渐成为困扰投资圈的一个老大难问题。这些出生于90年左右的新锐投资经理们,应该怎样熟悉行业,怎样不让创业者们感觉自己在和什么都不懂的小菜鸟聊天呢?

作为一名投资新兵,我在这里给出几条建议。

一、看项目,看项目,看项目

在天使投资领域,投资人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看项目,这也是投资新兵们成长的必经之路。

我始终坚信的一点,就是创业者可能比投资人更了解一个行业。他们可能在行业内专研了几十年,他们对行业的理解,对于痛点的把握,对于趋势的分析都有自己的独到判断。当行业老兵们遇到刚入行的投资新人,教育与被教育就成了喜闻乐见的场面。这既是创业者们“忽悠”投资机构的大好机会,也是年轻投资经理们最好的成长机会。大多出身于学院派甚至初入职场的年轻投资人,对具体行业的理解大多来自于书本或浮于表面,此时能有一位资深从业者来告诉你他的世界观,世上还有比这更幸福的事吗?

把自己丢出来当“栗子”!在我去年刚入行的时候,作为一个金融科班生,除了DCF和三张报表外什么都不懂。那时候,每一个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创业者都是我的导师,P2P、互联网证券、互联网保险、金融社交等等,每一个细分的领域都有无数变化和玩法,每聊完一个项目对我都是一次洗礼与冲击。行业的格局怎么样,都有哪几个大的玩家,他们各自的优劣势在哪里,新项目应该怎样解决痛点问题?太多信息在极短的时间内灌入大脑,那是最痛苦的时候,却也是成长最快的时候。在那段时间,几乎每聊完一个项目都会被创始人“鄙视”,因为他们觉得我什么都不懂,但我觉得他们是对的。我所要做的就是在被“鄙视”之后疯狂吸收他们对行业的理解,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构建自己对行业的理解。久而久之,我终于对互联网金融行业建立起了自己的判断。

二、大量阅读

如果说泛泛的聊项目可以让年轻投资人对各个行业形成初步的判断,那么阅读则是让投资人积累知识的最有效手段。

阅读包含了以下三个方面:

① 新闻资讯为我们带来最新的业内动态

② 行业调研报告展示了行业的过去和现在,并为预期未来发展趋势提供了可能

③ 专业书籍系统的梳理行业脉络

对于任何一个优秀的创投人来说,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在我们洪泰帮里,泰哥(盛希泰)与洪哥(俞敏洪)因为工作繁忙只能将阅读时间安排在凌晨1点到2点之间,这也使得洪泰内部渐渐形成了每日坚持大量阅读的习惯。罗伯特·卡普兰在《战略地图》一书中有一条非常好的观点:对无形资产的投入是机构最容易忽略的部分,但事实上也是其最大价值的来源,我相信这一良好的习惯会让洪泰走的更远。

除此之外,充足的知识储备是人与人沟通的基础。投资人每天见到的是来自各行各业的人,他们从事着不同工作,有着不同背景,性格特征也不一样。怎样与创始人聊天,在短时间内了解创始人的核心思路甚至与他们成为好朋友?关键就在于投资人知识的储备。一般来说,投资人与创业者谈论的话题其实没有太多所谓专业性的限制,很多时候只是聊天闲扯,但这恰恰对投资人形成巨大挑战。无论是樱木花道(不小心暴露年龄)还是黄家驹,ISIS还是尼采,墨索里尼还是重庆火锅,都可以随便聊上几句。这也是做好投后服务的关键之一,要不然,人家刚跟你提起AKB48,你就兴奋的说“AK48真是一把好枪!”——那画面太美了,我们还是进入下一部分吧。

三、请教专家

找行业内大咖聊天是短时间内建立起这一行业基本框架的最有效办法,没有之一!(这也是知识共享经济目前非常火热的原因,比如洪泰投资的面包求职项目)

据我所知,VC圈内有不少机构都有自己的“外脑”。所谓“外脑”是由各行各业的精英专家组成的人才库,他们对于行业有深入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这些见解可以让任何一个新人在2小时之内对这一行业拥有最为直观的认识。如果你的机构有这样的外脑库,那是你不可多得的财富,如果没有,那就需要你自己努力,去向行业的大牛们请教。

四、反思与沉淀

如果说前几条都是借用别人的积累建立起自己对行业的判断,那思考就是将信息沉淀为观点最重要的一环。

以前看中国足球比赛,当场上局面不利的时候,经常怒骂这帮球员都不带脑子踢球,而现在投资经理们也是一样——如果对行业没有适当的反思与沉淀,那就和“不带脑子踢球”没什么两样,那样的投资经理们永远都只能是一个三流投资经理,甚至没机会做三流的合伙人。

我经常跟创业者说的一句话是,不要用战术层面的勤奋来掩盖战略层面的懒惰。创投圈每个人都非常忙碌,投资人一天到晚都在聊项目,时间安排的满满当当。创业者从产品、技术到市场、人力无所不管,忙的找不到北。这样的忙碌状态是否真的值得?大家都很努力,但努力的方向真的正确吗?很多时候,跳出现有的节奏,站在更高的维度上反思方向与方法会更有效率。

讲一个案例。有一个项目,创始人牛×,团队优秀,产品出色,数据漂亮,然并卵,原因很简单——项目发展的节奏没掌握好。当市场繁荣的时候专注于项目发展,当终于决定融资的时候,市场已经变化,市场对于他的模式彻底否定,否定之坚决,让他凭借行业前几的数据量居然很难获得与投资人见一面的资格。这就是资本市场,这就是创投圈,非常残酷。对于创业者而言如此,对于投资人也一样,如果用一种错误的方法看项目,哪怕再努力,结果也不一定好。

吾日三省吾身,不断的反思,不断的优化。我们每个人的工作与思维都和产品很像,需要不断的优化、迭代。如果市场不断的变化,人群不断的变化,而我们的思维方式却陈旧固化,又怎能站在科技最前沿,发掘出改变人类未来的项目呢?

说到这里,该告诉你一个真相了,之前说的所有的东西都是在凑字数,对于年轻的投资经理而言,你需要做的事情,归纳起来只有四个字:学习能力。投资人最重要的不是专业素养,不是背景资源,也不是智商情商,而是培养学习能力。创投圈每天都在变化,任何人都无法预测五年后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在这样一个急速变化的时代,什么都是现在时,只有拥有学习能力,才能掌握未来。

    A+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