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段,地段,还是地段”,如果要把房地产行业的这句经典营销语录套用在赴美上市这件事上,那代替“地段”的,无疑就应该是“时机”。
当外界一致认为中概股的上市窗口已打开,今年赴美上市也已掀起热潮时,触控科技创始人陈昊芝却选择在这个当口暂缓赴美上市计划。
听闻这个消息,作为触控科技投资方之一的纪源资本管理合伙人符绩勋表示并不意外。符绩勋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对于触控科技来说,美国的投资人眼下不能看清企业的生意模式就不需急于上市,待未来几个季度业务更加完善后完全有机会再上。
“故事”该怎么讲
符绩勋解释道,现在有不少中国企业在美上市时已找不到一个在美国有同类型模式的企业作为参照,由于没有可比性,美国的投资人无法亲身体验,也就很难理解这类企业的模式。“说白了就是从企业现提供的运营收入的数字上很难说服得了这些投资人。”他说。
而当这一企业价值无法被投资人认可时,就容易导致企业估值低于预期。陈昊芝在给触控科技内部邮件中称,触控科技游戏业务价值超过6.7亿美元(中手游的市值),引擎业务去年价值6亿美元(去年亚马逊曾欲以该价格收购),两部分相加,触控科技有超过13亿美元的价值,但现却被归为纯游戏公司,只能按5.4亿美元的定价上市。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这两年不少在美上市的中国企业在上市前夕纷纷引入机构或是同业竞争对手“站队”,Pre-IPO前的融资或是入股者不在少数。“让现有股东或是引入战略股东来参与企业的IPO Share确实是一种做法。”符绩勋说。
根据公开的资料,2012年多玩YY在上市前纪源资本是其最大的基石投资者(企业IPO时在公募之前作为战略投资者申购公司股票的机构投资者),而去年上市的去哪儿在上市前半年前引入高瓴资本的新一轮融资,同时其控股股东百度跟投。今年腾讯以约2.15亿美元收购了京东3.5亿多股普通股股份,成为京东第三大股东。携程则在途牛上市前购买了其1500万美元的A类普通股。
符绩勋告诉记者,“对于拟上市公司来讲,此举是给美国投资人传达一个重要的信息,即有不少的投资人看得懂公司的业务,而这些买家认可公司上市前的估值,觉得这个价格在3年--5年后有成长空间,给美国的投资人带去信心。”
但是,在他看来,此举并不一定会提升企业IPO估值,关键还是要看美国的投资人是否认可企业本身。
市场保守时如何取舍
对于美国的投资人来说,他们其实有自己的算法。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外资VC合伙人告诉记者,美国的投资人一般在给拟上市企业定估值时不会按企业现下的利润来计算,而是看企业所在的行业市场空间有多大,市场是否饱和,企业是否因为收入的增加,利润会有同等的增加,一旦达不成这些硬性指标的话上市估值就会打折。
他向记者举了个例子,如果能保持年收入规模6000万美元--1亿美元,并保持年增长50%以上,同时若还能有利润的话上市时就会更有优势。反之,如达不到基本要求,而是在微利或亏损状态下上市,而其商业模式和业绩也说服力不足的话,想得到美国机构投资人的认可会有一定的难度。
“目前美国资本市场的机构投资人普遍偏保守,他们现在更愿意买利润,而并非是看企业有多高的成长性。”符绩勋在与他们的接触中感受道,“基于对宏观的判断,他们对于资金的安排正在从以前偏向高科技、高成长的企业往稳健、有盈利能力的企业方向转移。”
符绩勋认为,从这一角度来讲,上市估值并非越高越好。“估值高也就意味着对上市企业的成长期望高,而一旦企业在上市后达不到预期就会遭到投资者的抛售。”
上述不愿透露姓名的合伙人也提及,有部分企业会刻意在赴美IPO之前冲利润,为的就是确保企业在上市前的现金流转正。“这种过度透支业绩的行为很容易在企业上市后暴露,只要上市后业绩大幅变脸就会引发市场起伏,眼下美国科技股正在经历的一轮大幅调整就是一个佐证。”
此外,记者注意到,在今年这一轮的中概股上市潮中,不少企业纷纷在公布招股书后自降身价,主动调低融资额度。根据公开的资料,新浪微博在上市前更新IPO招股书,将初始5亿美元的融资规模调整为3亿美元,采取同样做法的还有猎豹移动,将最高融资规模由之前的3亿美元调降至2.001亿美元,还有之后上市的途牛和聚美优品也将融资规模相应降低。
上述不愿透露姓名的合伙人表示,此举正是为了确保上市,赶上这一波。“美国的每家机构投资者对于资金配置有严格的比例分配,一旦资金投放到一定程度后,接下来再要上市的企业就很难拿到份额。”
他提到,本身对于美国机构投资者来讲,投资中概股的资金比例就并不大,再加上今年多家企业谋求上市,以及阿里巴巴上市大体量的融资需求,无疑会占据大部分的资金。
眼下,阿里巴巴、智联招聘、迅雷等企业均已递交上市文件,即将踏上赴美上市之路,而从它们之后的表现,或许能窥探到中概股今年的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