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浩律师事务所按:借壳上市通过对原有企业不良资产的剥离,注入优质资产等方式,给许多失去成长性的壳公司带来活力,使公司在转型后业绩出现大幅度增长,为资本市场注入优质资产和新经营理念,活跃了市场交易。但国内企业境外借壳上市的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多不利的负面效应。
一、壳资源风险
壳资源市场信息不对称,全面了解一家海外上市公司的情况难度较大,尽管经过专业化的中介机构的评估和尽职调查,由于难以判断海外壳公司的真实性、合法性和规范性,有可能陷入壳公司精心设计的法律或财务陷阱,使借壳方难以获得海外间接上市的有利地位。
企业在进行壳公司选择时,主要依据的是壳公司提供的信息资料。壳公司选择的风险主要来自民营企业的买壳预期与壳公司实际情况存在差异的风险,而导致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壳公司提供的信息资料失真。由于买卖双方的利益不一致,壳公司可能有意隐瞒对自己不利的信息。同时,中国许多上市公司财务制度不规范,相当多的财务信息没有入账,而会计师事务所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也放松了对上市公司财务的审核,从而造成报表不实。
一方面是因为我国许多国有上市公司的财务制度尚不规范,不少债务并未入账。另一方面是因为存在信息不对称,壳公司比买壳企业更了解许多未披露的信息,因双方利益不一致,壳公司趋于隐瞒许多对己方不利的信息,如对可能存在的大量或有负债不加以披露等,买壳企业如果没有注意这一点,常常会产生买壳预期与实际的差异,产生买壳风险。
二、法律与财务风险
国内企业在境外借壳上市过程中由于对国外法律制度不熟悉,缺乏足够的经验,往往导致在借壳中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如果购买了垃圾股票,控股后非但不能从市场筹资,反而会背上债务包袱。美国的交易所还规定如果收购行为引起在资产、业务性质和管理层等方面出现较大变化,则将被视为新上市公司,相应的要求及费用就会高得多。所以必须要有专业的精通美国市场运作方式的中介机构,否则在挂牌和融资的过程中会有很大风险。
三、巨大运营成本和法律会计责任
企业上市后,企业每年约增加审计和律师方面的费用10 万-20 万美元,投资者关系费用为8 万-12 万美元,并需要进行各项申报。借壳上市的企业每年增加企业的营运成本约30万-50万美元。
境外证券市场对上市企业的监管力度大,公司的财务状况不再是商业机密,公众可以了解上市企业的各项财务数据、重大变更、主要股东和高层管理人员的利益分配。所有营业数字包括负债必须经得起国际会计师的审计,必须按期完成对证交所主管部门的申报,否则不仅对股价有负面影响,还会面临被撤牌的危险。对于公司治理及内控相对薄弱的中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来说,必须增加透明度和加强内部监管程序,企业承担了巨大的法律会计责任。
四、可能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
借壳上市必将涉及大量关联交易,法律难以全面监督,一些企业私自到海外进行借壳上市,违反规定、未经批准擅自将境内资产以各种形式转移到境外上市,控股者可能借此转移、侵吞企业资产,影响国家的整体发展策略。
借壳上市常常导致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发生重大改变,中小投资者将被迫面临他们不熟悉的行业,承担不合理的投资风险。原来百分之百控股的公司要在上市时放弃部分股权,做出相应的稀释。注册资本金增加过多,企业利润分红压力加大,不利于企业的正常发展。
五、可能加剧证券市场的投机风潮
由于借壳上市不必受正常申请上市规定的限制,在注入业务和资产的时间上有较大的选择性,因而一度是国内公司境外上市的重要途径。壳公司原本是境外股市中交易不活跃、透明度差、前景不明的劣质公司,正常情况下无人收购,或以低于面值的股价出售。但是中国公司海外借壳上市形成热潮,中资公司容易相互抬价,竞价买壳,因为炒壳造成国内资产流失。
由于境外壳公司的经营主体在国外,其经营要按东道国的法律进行操作,接受东道国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由于以这种方式上市的国内企业会计及管理制度缺乏相应的法律制度进行规范,给证券监管机构进行正常监管造成困难,境外壳公司的资产管理监控存在制度障碍。
六、整合风险
有关数据显示,直接上市的企业整体业绩要远远高于沪深两市平均水平,而买壳上市的公司业绩表现一般都较差,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企业存在买壳容易整合难的问题。成功的买壳上市,买壳不过是一种手段,其目的在于通过买壳对壳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使壳资源实现价值突变,取得更大规模的发展。由于买壳企业和壳公司是两家不同的企业,必然存在不同的技术、管理风格和文化理念,将两者合二为一后就不可避免会发生各种冲突。
具体来讲,壳公司的整合风险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①管理融合问题。民营企业普遍存在产权不清和家族化管理等,难以适应规模化发展的要求,往往与壳公司原来的管理模式、企业文化等产生冲突,导致经营管理不善,公司业绩滑坡。②由于壳公司大都由国企改制上市,企业历史长、包袱重、经营状况恶化等原因出现的困难,无形中加大了企业的扭亏难度。③虽然买壳上市的公司可获较高知名度,并且公众的监督也能够提升公司管理水平,但若因注资、重组、整合不利,获得控制权而未能充分利用壳资源,也难以达到买壳上市的目的。
中国非上市企业普遍存在产权不清和家族化管理,由于借壳方和让壳方的企业文化背景、经营性质、技术水平、管理能力和人员素质等诸多方都有较大的差异,因此收购过程中的整合成本可能超出预计。借壳上市中的整合成本不仅表现为巨大的资金投入,而且表现为时间和精力的消耗。虽然借壳上市的民营企业可获得较高的知名度,并且公众的监督也能够提升公司管理水平,但如果整合不利,获得控制权而未能充分利用壳资源, 也难达到借壳上市的真正目的。
七、融资风险
由于壳资源的稀缺性和人为的干预,壳的价格非常昂贵。企业在买壳过程中要付出较高的收购成本,买壳需要付出少则几千万多则上亿元的巨大资金,收购方通常资金实力有限,难以承受巨大的收购成本,使得自身资源提前透支,严重地影响了其可持续发展。再者,如果买壳企业需在二级市场收购时,引起了被收购方的反收购,在恶性的股价大战中更要消耗巨额资金。而且企业还要为保壳后的重组支付一定的费用,且重组后的上市公司如经营业绩不佳,无法达到再融资条件,不能恢复壳公司的配股资格,也难以借助证券市场的力量筹集到足够的资金,买壳上市的真正目的就不能实现。
八、公司非“净壳”
在中国资本市场中,多数壳并购和壳重组的政府主导明显,有些甚至在二级市场股票炒作者炒作之下进行,上市公司原股东不负责任,所以,很多问题在收购前成为隐藏在净壳面纱下的隐患。为此,近年来月来越多的公司选择通过不发生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变化的股权交易进入目标公司,清楚、详尽地了解目标公司实际情况后,在选择是否增持股权以获得目标公司的控制权。
九、优质资产被稀释
如果借壳上市完成后,借壳方将自己的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后,那么,介壳方公司股东对其原先控制的优质资产便形成了间接控制的关系,原核心资产收益也要和其他公众股东共同分享,这样,面临着优质资产收益被稀释的风险。在投机盛行的市场中,收购方会选择通过内幕交易或对二级市场股价进行操作老补偿优质资产收益被稀释带来的损失,但在监管环境日趋严格的市场中,这种“补偿”会越来越难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