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上市不成功案例参考

日期:2017-07-24 来源:企业上市

如果企业对于中介机构提出的解决建议总是抱着也有其他企业不是这么做的侥幸心理,或者认为很多企业当年也是这么违规的,照样成功上市了,那么我只能说呵呵了。中国没有完全合规的企业,但企业在申报前都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到极致。企业上市对于很多企业而言都是一次再创业,成功:逼格拨高好几档;失败:泪血肚里吞。

一、被否原因综述

(一)、经营利润出现下滑

案例:

2011年,山东某制造企业(“A企业”)向中国证监会递交了创业板上市申请。申报后,企业将其利润完全释放,2011年净利润冲到了6,000万元。但在处理多轮反馈即将上会之际,中国证监会陡然停止审核。随后2013年初,中国证监会发起财务自查运动,全民财务自查。偏偏此时,A企业外部环境不景气,企业利润稍微下滑了。以往还可以通过财务技巧调节利润,但财务自查及抽查后,谁也不敢轻易触碰红线。企业自身现金流又较为紧张,思来想去,A企业只能忍痛撤了。

分析:

时至今日,京东仍无法持续盈利,而创业板企业盈利持续增长的要求不可谓不高。如今回看这个要求,实则可笑。报告期三年,再加上申报审核时长不定,熬过2013年的企业确实都是好企业。

(二)、企业经不起折腾

案例:

某福建服装企业(“B企业”)历经多年沉淀,其于2011年正式申报了企业上市资料。在经过多轮证监会反馈,再顺带处理了N轮举报(求不告密、不揭发)后,终于通过了初审会。初审会的效果是非常不错的,按理来说,发审会通过的几率还是非常大的。

偏偏此时,B企业也赶上了2012年中国证监会停止审核这摊事。停止审核就停止吧,2013年初中国证监会又开启财务自查运动。这回B企业傻眼了,企业自身3000家门店,客户无数。就不说这企业能否通过财务自查,财务自查的经济成本以及所需人力物力就可以把B企业压得3个月啥事都不干。再者,虽然B企业2012年利润过亿,但B企业的实际控制人敏锐的感觉到行业的寒冬期即将到来。

B企业一比划,咱们就算了,不趟国内上市这趟浑水,撤材料转道香港上市去了。

分析:

财务自查及抽查本是针对造假企业的,但其结果却是全体申报企业来了一把折腾运动。不过话说回来,在遭遇近年种种折腾后,仍不屈不挠坚持在会的企业,绝对都是货真价实的企业。

(三)、规范企业税务成本巨高

案例:

广东某专门制造手机外壳、零部件企业(“C企业”)。C企业一直有上市的雄心,2009年创业板刚开闸之际,C企业也请来了券商把脉。企业在没有准备上市之前,多有闷声赚钱之技艺。在中国万岁之时,企业要生存就只能修炼一身如何少缴税的绝活。但企业要上市就不得了,报告期是三年,要想上市报告期三年都得承担起该承担的税收。

C企业在2009年之前,企业都是藏着利润,基本只将一小半收入做了入账处理。解决方案是C企业从2009年开始还原财务数据,在2010年基本实现规范。但企业控制人犹豫了,因为从2009年开始缴税,2011年才能申报,心理不踏实。结果一拖再拖,到了2010年中还没有开始规范。后来竞争对手上市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分析:

企业要上市,有时候就是要先下血本,之后才能申报。这些血本不是新增的,而是你该还的债。我们不评论国家税收政策如何,但偷税、漏税肯定不是企业正常的状态。想从股票市场融资,就得向国家交税。

(四)、假洋品牌

案例:

2012年初,某家具企业(“D企业”)即将上会。结果上会前夕,网上铺天盖地都说D企业是假洋品牌,其卖的家具都在国内某二线城市生产。然后主流媒体还在二线城市现场发现很多“外型”与D企业产品类似的家具。

然后D企业就哭了,哭的一塌糊涂。各种发布会,说创业不容易,做企业有难处。可惜啊,网民不买账,于是企业上市就这样了。

分析:

其实许多企业都存在假洋牌子的问题。这能怪别人吗?为什么大家都喜欢买外国货。不说别的,大家一走进商场,衣服都是英文品牌,仔细想想,有几个是真正的外国货?实质上D企业并未违反任何法律法规,只是大家不能接受罢了。

(五)、诉讼缠身

案例:

还是2012年初,某企业(“E企业”)申报没多久,E企业实际控制人的前公司就向法院提起诉讼,起诉E企业的核心技术侵权,声明E企业的核心技术是实际控制人在前公司的职务发明,应归前公司所有。

接着微软又起诉了,称该企业提供服务器的系统都是盗版Windows系统。

接着供应商又提起诉讼了,说该企业采购货物没有及时支付货款。

接着竞争对手又提起诉讼了,说E企业产品侵权。

接着,E企业就撤材料了。

分析:

公司如果不申请材料,可能很多诉讼都不会找过来。但一旦申报,该还的债都得还。还是老话,专业的中介机构在申报前都会提出很多建议,很多都是有其独特理由。大的事情,咱们尽可能在申报前解决。

(六)、同业竞争

在中国福建、广东的潮汕地区还有温州,大家做生意的时候呢,家里有一个人做某一行业赚钱,其他亲戚就会跟着一起干。这个企业(“F企业”)就是福建地区的鞋类企业,他们做的很大,一年净利润快2个亿。但不幸的是,他有一个表弟也做鞋类品牌,不大不小,一年利润也有个2,000万元。

按照证监会的审核,这属于同业竞争,申报后依据证监会要求:要么F企业收购他表弟的企业,要么注销他表弟的企业。问题是他表弟的企业跟F企业为独立的两家公司,况且他们关系也不太好。

然后两家人就开始扯皮啊,这一扯就扯到财务核查,然后就不扯了。

分析:

证监会关于同业竞争认定的范围远大于法条规定,有时候也无法解释。同一家族在同一行业里分别经营不同的公司非常普遍,这也没什么好建议,扯皮呗。

(七)、关联交易

某卖场企业(“G企业”)都很好,唯一的问题是他们的实际控制人占用了“G企业”的银行借款,金额还不小。这笔钱去干嘛了呢?中国做企业嘛,总得打点一下,这笔钱又不能计入公司的账目啊。

这问题就来了,实际控制人唯一的资产就是G企业,经济来源就是G企业,如果要还钱剥三层皮都弄不出来。然后,这个案例就出现在本篇文章了。

分析:

大家都知道如何规范关联交易,问题是有些关联交易是要真金白银的。如果企业还没引入私募投资者,债权债务重组还比较方便。但一旦引入外部股东再折腾,那就不是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了。在引入投资者之前先听听专业机构的意见,对于投资者来说,你的企业只是一个项目,但对自己来说,企业就是亲生儿子。

(八)、改制确权

早年创立的企业多有带过“红帽子”的经历,就是把企业挂靠在集体企业/国有企业,其挂靠及解除挂靠,在程序上总会存在一些瑕疵。很多人都会说,这还不简单,面对这种问题不就是找省级人民政府或类似政府机构出函确认一下就好了。

是的,我们看到很多成功的企业都找到政府机构出函确认,但那些都是成功上市的企业。还有很多企业就如H企业一样,历史上挂靠过国企,后来那家国企又改制不见了。解除挂靠10年后,H企业要上市的时候突然发现,当年挂靠跟解除挂靠的材料找不到了,当年挂靠的国企又没有了。这可苦了H企业,找省级人民政府,省级人民政府说你是挂靠国企,找国资委去;国资委说,你原挂靠的是央企,找央企去;央企说,你挂靠的企业早没有了,找你所在当地政府去。

分析:

各家辛苦自有自己知道。确实有很多企业有能耐,1个月就搞到省级人民政府的确权文件。但也很多企业如H企业一般,没后台办不了事。

    A+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