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这一切都被熙熙攘攘前来分一杯羹的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吸收和消化,万科A(000002)、万科B(200002)和万科置业海外(01036)也分别以各自的方式撑起万科未来发展的资本框架。从这时起,海外资本在万科的发展史上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当我们试图将万科历年的海外融资做一下清晰梳理的时候,才发现这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令人遗憾的是,随着万科海外融资额的逐年扩大,这方面的信息披露却越来越少。一面是居高不下的海外美元负债,一面是散落在年报中只言片语、语焉不详的海外融资信息披露,还有多家离岸空壳公司在历年年报中零散出现。
这是万科钻了规则的空子。根据深交所相关规定,交易金额在净资产(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10%及其以上,需要报请股东大会。如果在10%以下,不必披露。
2004年,万科的净资产就达到62.02亿元人民币,2012年高达638.26亿元。也就是说,2004年交易金额低于6.2亿元、2011年低于63.83亿元的交易,均不需要即时公开披露。事实上,2004年之后,万科的海外借款鲜有借款来源的披露。从2008年至今,万科不再披露借款期限。最近两年,万科海外融资借款利率也开始“内部掌握”了。
我们只能选择“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和“长期负债”中的港元、美元借款总额作为统计其海外融资依据。结论是,即使按最保守的估计,从2004年到2012年,万科使用外资折算人民币至少约为85.93亿元。其中,2007年、2010年、2011年新增海外融资折算人民币分别约为29.87亿元、31.50亿元、6.19亿元。
跟同行相比,万科的海外融资是多还是少?数据显示,2010年前,万科的海外融资能力丝毫不逊色于在H股上市的内地房企。2010年,万科的海外资金负债规模超过龙湖、绿城、SOHO中国,仅次于恒大(包括2009年底在香港上市募集的资金在内)。
但由于中央政府多年来持续对房地产行业调控,外资进入中国房地产并不是个轻松话题,不时触到政策之雷。也由于万科长期未有正式的海外融资平台,所以,万科愿做但不愿说。在2011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总裁郁亮谈及海外融资时依然谨慎有余:“万科愿意尝试包括海外融资在内所有渠道,但目前没有具体计划。我们有很多外资合作伙伴,但发现钱进来非常困难。”
尽管郁亮谨慎低调,尽管在外界看来,万科的海外资金路线图一直模糊不清,但事实上,万科对海外资金使用一直没有停止。万科不仅融资金额加速增长,更有模式的创新。最早有10年前开中国开发商利用外资先河的中山万科模式,近期则有新都万科模式。新都万科模式中的万科海外子公司牵涉名噪一时的“成都李春城案”。
让我们从纯粹的资本财技角度,解析万科系的海外资金路线图,发掘万科娴熟利用游戏规则高成长的秘密。
中山万科模式:类红筹融资
境内房企海外融资,各有各路。但堪称里程碑意义的经典之作,仍数9年前的中山万科模式。为了区区一笔2740元美元,万科动用了“牛刀”——采用海外上市的融资架构来完成这笔美元贷款,本刊称之为“类红筹融资”。
中山万科模式中的交易结构设计,在之后近10年时间里,一直被境内同行效仿,甚至成为海外上市绕不过去的“前奏曲”,包括碧桂园、SOHO中国、恒大和龙湖等等,均从此路走过。当然,该模式亦经过了方方面面的调整,以符合政策的变化要求,但不脱当初大意。万科最近三年的海外融资模式,即是中山万科模式的升级变形。
中山万科模式的每一个交易技术环节,多年来一直是政府相关政策的阻击要点。中山万科模式因此更具标本意义。中山万科模式也是至今万科对外披露最为详细的海外融资案例。
2003年,万科全资子公司中山万科开发中山城市风景项目。2004年,出于融资需要,万科和德国银行Hypo Real Estate Bank Internatinal(以下简称HI)达成合作协议,双方约定,共同完成“中山城市风景”项目开发。
从融资架构分析,中山万科只是境内的一家孙公司,是个“车间”。远在英属维京群岛注册的离岸公司佳益有限公司(BVI)是实质性控制主体,是中山万科境外控股结构的关键。
合乎逻辑的过程应该是这样:第一步,通过在香港的万科中国,万科和HI公司在英属维京群岛设立离岸实体佳益公司,股份占比分别为35%和65%;第二步,通过内部的股权腾挪,万科将中山万科80%注入到佳益公司。最终形成的股权结构是,HI公司持有中山万科52%,万科持有中山万科48%权益。
在第一步中,万科和HI在境外通过信托计划和股东协议,实现了合作的要点约定。为实现这笔融资表外负债,万科直接间接持有的股权没有超过50%,但同时万科又拥有实际控制权。
第二步,俗称“返程投资”,政府文件对此的表述是,“境内公司以其在境外合法设立或控制的公司,名义上并购与其有关联关系的境内公司。”通俗地讲,就是境外的离岸公司收购国内的公司。万科的做法分为两步走,先是通过换股方式,将中山万科的股权搬家到香港,然后通过置入资产的方式注入到离岸公司佳益。
融资的最终受益者和落脚点是中山万科,它要取得外币贷款,就要解决外债额度问题;要解决外债额度问题,就要由内资企业变更为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就要完成内部的股权转让,解决注册资本和投资总额之间比例的问题。中山万科2003年成立,是万科全资子公司。彼时,中山万科的股权构成是,深圳万科房地产持股20%,深圳万科置业持股80%.2004年,中山万科公司采取了内资转外资的方式,将深圳万科置业80%股权转让给万科中国,并将中山万科注册资本2000万元人民币增资到1250万美元。在2004年报中,万科有一段话耐人寻味:为顺应政策变化的要求,公司已增加主要地区控股子公司的资本金,建立融资平台。中山万科接下来的融资操作更是这段话具体写照。
上述两步是诸多公司海外上市前必不可少的两个环节,中山万科的海外融资交易结构设计到此为止。意在海外上市的公司会接下来走完第三步,即在第二步重组完成后,用境外离岸公司申请境外上市。
中山万科因此成为HI控股的中外合资企业。2004年8月12日至2005年3月21日,HI分五次向中山万科发放总额1780万美元的贷款,年利率Libor+4.25%,用于中山城市风景项目开发。该贷款以万科中国持有的中山万科80%的股权及中山市城市风景土地作为抵押。
在这五次贷款期间,自2004年12月17日起,HI向佳益(BVI)有限公司发放960万美元的贷款,用于佳益(BVI)有限公司投入中山万科的股本,该贷款以佳益(BVI)有限公司持有的万科中国70%的股权作为抵押。
按照原来的约定,HI将向中山万科投入总共3500万美元。实际上外管局最终只批复了2740万美元。
郁亮曾向媒体表示,在法律上,万科与HI银行的合作算是一笔股权融资,是FDI(外国直接投资)。而外界一直质疑此为“假股权、真债权”。但一直没有佐证。在万科官方后来零散披露信息看,既有固定回报,又有抵押,实质上是一笔如假包换的债权融资,并非真正的股权融资。
一个再明显不过的佐证是,在2004年7月5日万科发布的境外融资公告中,中山万科没有纳入合并报表,而是被计入长期投资项。而2004年的年报显示,中山万科纳入万科的合并报表。正是因为万科对中山万科有实际控制权,所以,控股股东HI向中山万科发放贷款,以HI理论上自己控制的股权和中山城市风景土地作抵押!
万科为了这笔融资,搭桥铺路,费尽周折,显然有着更长远的打算。郁亮当时公开表示,如果“螃蟹”吃得顺利,希望能把同样的合作模式推广到其他项目上去。